党建之窗
位置: 首 页 > 党建之窗 > 正文
党建之窗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组织师生收听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

发表于: 2019-05-05 点击:

 

20194月30日上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团委组织全院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收听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聆听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学院在F5-102设集体观看会场,没有课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在现场观看直播。

通过收听收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学院师生感到深受启发,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在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以后,院长许斗斗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把握这一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积极承担起振兴民族的责任,追求真理的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应该保持奋斗的青春底色,应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学院党委书记薛秀军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的现代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得以塑造,以爱国主义为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深刻的国家、民族自觉和广泛的团结,并逐步塑造和形成了其根本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了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陈庆超认为,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民族兴盛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青年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的讲话对于青年人的未来发展有根本性指导意义。习总书记提到,青年人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培养高贵的道德品质和严格的意志力,要有过硬的本领和奋斗的精神。当代青年人应该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我。

教工第二支部书记郭荣茂认为,五四运动100年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进步的精神,永久奋斗的精神,这些都需要广大青年好好地弘扬和传承,共同担起时代责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研究生第一支部党员卢文军同学表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群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将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担。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中的一分子,始终保持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不仅是本分,更是一种职责。我们要心怀感恩,用心回馈。我们的能力都是在安定的生活中逐渐锻炼起来的,而我们现在的安定生活都是依靠强大的祖国为基础的,现在应当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应当继续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研究生第二支部党员张静同学表示,1919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的意识开始觉醒,中国工人阶级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不断实践。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100年,但100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平的待遇,积极反抗,积极面对,在不断奋斗中,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在五四100年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革命和实践中取得伟大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力量100年,时间已逝,精神尤存;100年,历史已逝,风骨尤存;100年,纸短情长。

本科生党支部党员李懿迪同学表示,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境地”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青春激荡的岁月》。这部电影是胡耀邦同志一百周年诞辰纪念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新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有感于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响应党中央号召,鼓励万千青年积极投入祖国边疆、基层建设,并陪伴他们,与他们一起度过青春难关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广大青年体现出来的将自我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的使命感,是在这个过程中广大青年体现出来的努力奋斗的青春色彩。而新时代的青年正身处一个有着无限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更要明了自身前途和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人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来都不是几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奋斗目标。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有担当,积极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