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讲座回顾|儿童哲学的本土化

发表于: 2021-11-27 点击:

11月27日,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儿童哲学的本土化”线上讲座在F1-304成功举办。作为“鹭岛哲谭”第281期讲座、第四场“生活哲学周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上海平和学校儿童哲学教研室主任颜志豪老师,讲解儿童哲学本土化的原因、内容和方式。该讲座由黄俊维老师主持,校内哲学系、社会学系等各专业同学以及外校线上参与的老师和同学共计100多人。

颜志豪老师是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专注于儿童哲学的研发与实施,目前已被厦门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聘为儿童哲学项目导师。本次讲座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儿童哲学的内涵是什么?作为课程形态的儿童哲学,为何需要本土化?本土化有几种面向?从空间维度看,儿童哲学的本土化包括课程的中国化、地区化、校本化、班级化;从实践视角看,则包括教学内容与实施方式的本土化。

首先,颜志豪老师对比了哲学问题与儿童提出的问题,指出将西方哲学问题改造成中国孩子在生活中思考的问题的方式。例如,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问题可以改变成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引发好奇预设的未知与神全知之间的矛盾,推动孩子在熟悉的语境中深入思考问题。其次,强调儿童哲学的普适性要求:第一,坚持儿童本位,问题由儿童自发形成,在讨论的过程中由儿童自主生成观点,选取不预设固定答案的开放性话题;第二,坚持哲学在场,教师对儿童的观点做出评价,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深层反思,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谈论儿童哲学本土化的内容和方式时,颜老师结合亲身实践进行生动细致的介绍。小学里的儿童哲学课,颜老师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先由教师提出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能够判断真假的明确问题,例如世界上有没有鬼、外星人存不存在,再用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沉思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组讨论,再回到全体进行每组代表发言和全员交流。在小学里,颜老师还组织了哲学俱乐部,分AB两班,制定人员筛选和活动规则,使孩子们在阅读材料和报告讨论中提高思维能力,收获成就感。除了学校外,颜老师还开展了儿童哲学的社区项目,提供了来自城乡不同家庭、不同年龄孩子交流互动的空间,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最后,颜老师指出儿童哲学本土化中的误区。第一,去本土化与再本土化的张力,即如何提炼西方儿童哲学中具有普适性的因素再结合中国文化进行改造的问题;第二,防止过度本土化,不可将以儿童的自主讨论为中心的儿童哲学课变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教师在讨论中要放下权威身份适当隐身。

讲解结束后,华侨大学的同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校的多位学者、老师和学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确定儿童哲学课讨论的问题?如何在乡村开设儿童哲学课?儿童哲学可以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吗?老师在儿童哲学讨论中要隐身还是出场?对于课程中孩子未被充分讨论的观点应该如何处理?人数较多的儿童哲学课要如何开展?颜老师对于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答,交流气氛十分热烈至此,本次“儿童哲学的本土化”讲座圆满结束。

(文:钱梦娜   图:黄俊维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