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哲社学院研究生2020-2021学年度第五期读书报告会

发表于: 2020-11-07 点击:

2020年11月6日晚上7点到9点,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9级硕士生第五期读书报告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场于F1-403教室开展。三位主讲人丁明、扶茂姣、傅远林分别分享了他们独特的学术报告,我院周世兴老师担任评委,对三位同学的阐述进行了细致深刻的点评与指导。2020级的同学们认真倾听了三位同学的报告以及两位老师的评语。报告现场十分热烈,气氛极为融洽。

丁明同学的汇报题目为——“唯物史观视域下数字资本主义的数字异化”。首先,丁明同学指出人类已经进入到数字信息时代,并出现了云端虚拟空间。通过云端,可以通过对一般数据的整合分析、推演预判以及建构数字模型来模拟决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丁明同学又提出,数字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得数字信息异化、数字劳动异化、数字资本异化等现代性发展困境更加凸显。因此,面对当下产生的数字异化问题,丁明同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视角去解读和批判现代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扬弃数字异化的可能性方式。首先,丁明同学谈到了数字资本主义和数字异化。其次,丁明同学谈到了商品逻辑和资本逻辑的特征以及数字异化的根本原因。最后,丁明同学又谈到数字异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扶茂姣同学汇报的主题是——“马克思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初探”。 扶茂姣同学首先指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概念。其次,扶茂姣同学区分了一般意义上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反映了人的简单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生产劳动看成是与资本相交换的劳动。第二种解释认为生产劳动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第二方面,扶茂姣同学指出了非生产劳动的概念,即不与资本交换,不受资本雇佣,而是与收入相交换,并且不产生剩余价值,而只是提供单纯的使用价值的劳动。最后,扶茂姣同学谈到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并指出,在当代社会考察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和劳动结构的调整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论恩格斯自由个性与社会现实的相互性——基于对《社会·群体·个性》的感悟”的读书报告中,傅远林同学首先大致介绍了《社会·群体·个性》这本书的基本内容,随后便以三个方面展开说明。第一方面,对作为自然的个人的自由个性进行了第一步探寻。第二方面,指出作为社会现实的人是探寻恩格斯早期自由个性的重要一步。在第三方面,认为自然自由个性与社会自由个性在恩格斯的自由个性中具体表现在它与社会现实的相互性上,进一步在社会现实的生产力解放的根本性中寻求人的自由解放。最后,傅远林同学得出以下结论:恩格斯“自由个性”的发展是由“自然个体的自由个性”——“片面的抽象的自由个性”——“社会性个体的自由个性”,这是恩格斯从认识社会走向认识自我,又从认识自我达到超越自我的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寻求自由个性的内在本质的历程。青年恩格斯的自由个性及其相关思想是基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认识,把握了社会发展现状、宗教神学的自由解放思想的本质,进一步立足人的本质,从唯物史观寻求的个体自由个性解放,这为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自由个性解放作了理论思想的前期指导。

在本次读书报告会中,周世兴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独立思考和认真写作的优点后,又给了三位同学一些建议。

针对丁明同学,周世兴老师首先提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并阐释了其历史发展历程。其次,周世兴老师对网络里面传播新思想正能量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随后,周世兴老师指出数字与高科技的结合,造成了富者越富,穷则越穷的现象。紧接着,周世兴老师指出“996”是数字劳动的剥削方式,是杀人于无形的行为。最后,周世兴老师提出了用数字化发展社会主义的构想,即“数字社会主义”这一新概念,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在对扶茂姣同学的点评中,周世兴老师首先回忆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历史发展进程。随后,周世兴老师指出只有人民群众有了自己的剩余价值,这才是创造真正的价值,不过这是社会主义的难题。紧接着,周世兴老师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相对的劳动,不是绝对的劳动。最后,周世兴老师指出,不仅是物质,公平、正义、环境等因素都是让人们过好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最后,周世兴老师对傅远林同学进行了点评:首先要回到恩格斯本人的文本,要看业内公认的名著,而不是第二文献的一家之言。此外,周世兴老师指出马克思关于“自由个性”与“个性自由”的概念是不同的。最后,周世兴老师提出人是非社会化的社会性这一观点,并进行了论述。

在老师的鼓励中,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结束了本学年第五期的读书报告会,我们将再接再厉,为接下来的报告会继续努力。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