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泽波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发表于: 2020-10-30 点击:

2020年10月30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泽波教授做客我院,主讲“生生的智慧与转向——我为什么要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讲座由我院杨少涵老师主持,朱彥明、王阳、薛子燕等老师以及本、硕、博相关专业学生参加了讨论。

杨泽波教授今年6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造论之作《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杨教授围绕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儒家生生伦理学”建构缘起与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

第一,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的缘起。杨泽波教授讲到自己的学术经历,从早年研究孟子心性哲学到后期牟宗三的道德存有论,再到现在的儒家生生伦理学都离不开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学的心性传统。从儒家的心性传统出发思考伦理问题一个重要的点在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沟通。在西方哲学中事实判断不一定导出价值判断,这也就是休谟所讲的伦理学难题,而在中国儒家哲学体系中,这个所谓的伦理学难题似乎不存在。在杨泽波教授看来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思考伦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西方哲学思考伦理问题的模式大都是感性、理性二分法,而儒家思考伦理问题是仁性、智性、欲性三分的模式。

第二,儒家生生伦理学仁、智、欲三分法的提出与证成。杨泽波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以仁性、智性、欲性三分的方法来解决伦理与道德问题,智性与欲性大致相当于西方的理性与感性,就可以解决所谓的休谟伦理难题。西方以理性来保证道德行为的实现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在杨泽波教授看来则是理性本身不能为伦理问题奠基,即事实判断不必然导出价值行为。但是如果有使理性成其为自身的东西的话,则能保证理性奠基伦理行为的可能,这个东西就是儒家讲的“仁性”。所以智性本身还不能让伦理学成为可能,只有在仁性的统摄下伦理问题才得以被奠基。所以“儒家生生伦理学”不是研究某一道德行为是否可能,而是在总体上说明保证道德行为的伦理学本身何以可能,是基础伦理学的一种范式。

第三,儒家生生伦理学的理论贡献。以仁性统摄智性、欲性的三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伦理学的奠基问题,那么仁性本身何以可能?亦即仁性本体如何能为伦理学奠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内觉”。“内觉”即是仁性本体的当下显现,而且这种仁性本体不是固定的、僵硬的,而是“活”的,此即是生生。仁性本体的当下显现有其时间性,这是区别于中国传统心性本体的重点。

讲座结束之后,我院师生与杨泽波教授就“儒家生生伦理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杨泽波教授鼓励同学们在学习阶段要多读有古今哲学家的著作,提高思维能力,并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努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更进一步。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