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做客鹭岛哲谭

发表于: 2019-11-18 点击:

应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与华侨大学问题哲学研究中心邀请,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先生于2019年11月16日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F1-401室举行了一次题为“维护人类的尊严—人工智能技术观的思考”的讲座。讲座由马雷教授主持,部分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林德宏教授首先分析了凯文·渥维克的《机器的征途》一书中的主要观点:在人类社会发展至2050年,人工智能技术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机器人把将人类关到集中营,并且机器人将抹掉人的性别。对于书中观点的看法,林教授认为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莫大的悲剧,是人类在自掘坟墓。林教授讲到:他多年来一直思考人和物的关系问题,认为应该创造的概念。他认为现如今我们想到“物”的时候,首先浮现于脑海的是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但是他认为在对“物质”有了明确定义之后,并没有说清楚认识了物质之后的事情。“物”与“物质”核心的区别是:“物质不能创造不能消灭,而可以创造可以消灭,同时物质的概念和的概念既不能相互抵消,又相互包含。

林教授通过对本体性概念的分析回到人工智能这个具体问题,他讲到:人工智能的发展,第一条道路是把人改造成超人,第二条道路是把人体作为技术改造的对象。而这两条路线殊途同归,最终都将导致人与机器人的界限模糊——人的非人化。林教授提出了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未来机器人的功能能否完全超过人?林教授认为是不应该的,并且他也分析了“能够”和“应该”的区别;第二,机器人是人吗?智能机器人是否是一个生命?林教授认为不是,他认为如果机器人是人,那么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的身份、地位、权利等等一些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特征;第三,将来机器人会统治人类吗?对于这个问题,林教授虽表示担忧,但认为有解决之策——加强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技术应该有底线、有禁区。具体而言有三点:一、不允许机器人具有和人一样的躯体;二、不允许机器人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三、不允许机器人拥有感情。最后,林教授提出了处理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三条原则:人与机器人只能是制造与被制造的关系;人与机器人只能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人与机器人只能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在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与林教授就此次讲座的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林教授还对部分师生的提问作出了耐心、详细的解答。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张博文供稿)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