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之窗
位置: 首 页 > 党建之窗 > 正文
党建之窗

从原点看亮点

发表于: 2013-04-07 点击:

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芒,理论创新和亮点多多。解读十八大的亮点,须朔本追源,从马克思哲学原著说起。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点,从实践理性和主体立场的维度,谈十八大报告的亮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简称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及其主观能动性的缺陷,重构实践理性和主体立场。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从马克思哲学原著看,实践包括深层反思、批判创新、合乎规律三方面。

一是关于深层反思。哲学在本质上就是反思,哲学上的反思是深层的,透过现象观本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深层活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强调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这种自信昭示着建党九十多年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报告还在总结五年、十年工作的基础上反思存在的不足、困难和问题。

二是批判创新。马克思哲学是批判的哲学,因而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既成性的。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当作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来,这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三是合乎规律。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践的内在规定性就是适应自然、合乎必然性。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这种尊重自然、主动适应、按章办事的活动就是实践。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主体,是现实的、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包含感性的人、社会的人和生活的人三个部分。

一是关于感性的人。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活动本身是对象性的活动,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能动过程。马克思从主体立场出发,把现实的人放在第一位。十八大报告指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第一项要求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

二是社会的人。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十八大报告首次用24个字分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是生活的人。马克思哲学是现实的、生活的哲学,人是活生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指出: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走中国特色的道路,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要解决党的问题,必须从内部找原因,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这三型目标中,服务型最能体现党的主体立场,表明党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心连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全方位为人民服务的主体立场,这与马克思哲学中以现实的个人及生活为核心的主体观点是高度一致的。

(作者:张灯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