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暨哲学与未来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

发表于: 2020-12-01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2020年11月30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在华侨大学厦门园区F1-401会议室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暨哲学与未来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中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李永松书记主持。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许斗斗教授,生活哲学研究中心骨干、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炳亮书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骨干、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常旭旻副教授,生活哲学研究中心骨干、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荣军教授,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陈庆超教授,生活哲学研究中心骨干、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廖伟凯博士以及部分哲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40多人列席本次会议并进行学术发言。

在会议的第一个环节开幕致辞中,许斗斗院长向与会人士介绍了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并从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角度阐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学术使命和政治责任。

在会议的第二个环节学术发言中,许斗斗教授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题进行学术汇报。他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我党带领我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道路自信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高炳亮博士在《擘画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蓝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发言中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要认识到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奋斗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认识到开创人民美好生活的壮阔历程必然遭遇许多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常旭旻副院长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指出,要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就一定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于从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我们投身十四五规划与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就是要把握自身工作面临的机遇和调整,坚持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刘荣军教授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把握三个理论维度》发言中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把握好资本与财富、资本与劳动、资本与国家这三个重要维度;要科学认识资本与金融在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社会观念;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化、国家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的高度。陈庆超教授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科学发展理念与发展原则》为题阐述了对于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强调的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理解,指出科学的发展实践是实现人类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前提。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擘画中的发展理念具有现实性、合理性和未来性等重要特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现实应用。廖伟凯博士以《哲学与未来社会生活发展》为题进行学术发言,分别从“哲学”“未来”和“社会生活”三个重要部分阐释哲学与未来、哲学与发展、哲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201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闫语同学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建议》是在尊重生产规律上提出了发展目标,二是在优化调整生产结构中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持续深化绿色发展中实现美好生活。202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陈德平同学认为,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声音的再表达,《建议》中不少关键词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应对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在会议闭幕式中,李永松书记充分肯定了此次学习交流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和重要意义,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李永松书记希望大家要以此次集中研讨交流为新的起点,通过不同方式全面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并以此谋划好学院和中心未来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