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第六期读书报告会

发表于: 2020-11-14 点击:

2020年11月14日晚上7点到9点,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9级硕士生第六期读书报告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场于F1-404教室开展。三位主讲人黄霞、李梦雪、刘嘉嘉依次分享了他们的读书体会。我院陈庆超老师出席并担任评委,对三位同学的读书报告分享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与悉心的指导。2020级的同学们认真倾听了三位同学的报告以及陈庆超老师的评语。报告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黄霞同学汇报的主题是“消费社会视域中的符号空间探究”。首先,黄霞同学对列斐伏尔在《生产的空间》提出的“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进行了四重解读;其次,她从消费社会的显著特征、解读符号空间的三种路径以及列斐伏尔、鲍德里亚、德波和布尔迪厄相关理论的引用等三方面对消费社会中的符号空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三,在关于符号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阐释过程中,黄霞同学主张符号空间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呈现在人们面前,现代城市本身就是符号空间的自我显现,同时指出消费往往指向附加在实物上的抽象符号;最后,黄霞同学对符号空间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她认为符号空间作为人们建构意义、理解世界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尽管在消费社会中,空间的符号化可能会导致符号对人的精神操控和全面反噬,但是对符号空间的批判性反思恰恰是人们理解消费社会、探索人类自由边界的可行性途径,与此同时,人们应该立足当下现实,从不确定性中积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空间,这恰恰是人的自主与自由的体现。

李梦雪同学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首先,李梦雪同学从理论来源和发展轨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并指出其现实意义,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其次,她具体剖析了哈耶克、斯密、韦伯的分工理论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不同之处。再次,李梦雪同学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她主张我们应当将分工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并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征重新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最后,她还指出了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研究中的努力方向。

刘嘉嘉同学通过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笔记本Ⅰ,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构建“异化劳动”理论的源头以及“异化劳动”四个层面的内在逻辑进行解读。首先,刘嘉嘉同学对“手稿”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分析了“手稿”笔记本Ⅰ行文方式与理论构成。其次,在介绍“异化劳动”逻辑前提时,她主张马克思异化理论以及关于私有财产如何产生的论述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第一,现实基础,即“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第二,理论预设,即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对象化与现实化的界定。最后,刘嘉嘉同学通过对异化劳动四重根的剖析得出“人同人相异化”是“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的原因。同时,她还指出了自己的疑惑之处——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导致“异化劳动”四重根的产生。

在本次读书报告会中,陈庆超老师首先指出同学们在读书写作、演讲汇报和PPT制作等三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在肯定了同学们的优点之后,陈庆超老师针对文献的引用问题给三位同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主张,在文献收集方面,除了阅读经典原著外,重要的二手文献也要收集完整,并注重文章的前沿性,同时要注重文章的出处,如多引用权威的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接着,在选题的合理性方面,陈庆超老师认为要注重问题的时效性,与此同时,他主张同学们在现阶段的选题宜小不宜大,要注重下层到点,点面兼顾。最后,他呼吁同学们要多读书、多发言、多汇报,努力培养问题意识,注意文献的时效性,注重文献的运用与整理以及注重研究方法创新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本学年第六期读书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为接下来的报告会做好准备。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