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孟子读书社《孟子》导读活动第26期在郑年锦图书馆二楼讨论间(2)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周静同学主持,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部分硕士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期读书会阅读内容为《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3-4章,并以《孟子集注》和《孟子正义》为主要参考文献。
读书会首先对上学期的阅读内容《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一至三章进行了复习:认为这三章以齐国具备行仁政而王的条件的现实状况为始,由孟子“不动心”贯穿,谈及心、气、言三者的关系,“知言”、“义”、“道”与“养浩然之气”的关系,及对孔子的评价与圣人的标准。
进而聚焦于孟子对“仁政”与“霸政”区别的看法与对行“仁政”的具体要求。同学们引朱子“无适而非仁”的注释,认为,“仁政”、“霸政”虽都有行仁的体现,但前者不过“以力假仁”,用行仁政以达到称霸的目的,后者则专执(“适”的含义)于仁,并从效果上不仅达到“霸政”所未有的使人心悦诚服的更深层次的效果,国土面积也会随着“远人来服”自然扩大。并概括出孟子行“仁政”的三个具体要求:“修德”、“尊仕”与“及是时明其政刑”即君王不仅要通过提高道德修养,礼贤下士,使贤能的人各司其职、辅佐自己,更应未雨绸缪,顺应时势而积极作为。
此外同学们还对朱子认为此章谈“仁政”最为“深切著明”的原因,“王道”与“仁道”的关系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深切著明”既可能指《论语》“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之“行事”,即孟子从文王落成镐京,四方来服的历史事件角度来说明行王道的必要,深刻而有说服力;也可能指因孟子“仁政”优于“霸政”的论述,是对“大德必得其位”的承认,体现了更为本质的“天道”视角。而“仁道”之于“王道”则可理解为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王道”是“仁道”行使于政治上的体现。

(图、文:熊禧临)
(责任主编:王烁为;初审:毛朝晖;复审:鞠芳;终审:叶荔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