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湘潭大学张晚林教授来我院讲学

发表于: 2024-09-26 点击:

2024923日晚,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鹭岛哲谭”、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孔孟论坛”系列活动有幸邀请到湘潭大学哲学系张晚林教授开讲讲座题目为《孟子对道德的辨正及其性善论的出场》。本次讲座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华侨大学孟子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毛朝晖教授主持,我院杨少涵教授、薛子燕副教授、新传学院王书华教授、马来西亚魏月萍副教授、徐威雄老师和本硕博30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与讨论。

毛教授主持


张晚林教授指出,我们对于性善论的理解不能仅仅是基于《告子》篇的几段对话,而应放眼于整个《孟子》,从中梳理出义理脉络出来,这是需要后人去做的哲学研究。经过重新梳理,可以看出孟子性善论的出场是必然的,并无疑义。

道德直接关涉到人的存在,而非仅仅事为上的令人满意,这是《孟子》一书中隐含的大义。这种大义,乃孟子通过对道德所做的三个方面的辩正逐渐显现出来的,即一、道德与不道德之间并无中间状态,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绝对的;二、道德非世俗的满意,道德决非乡原;三、道德自身即是目的,道德决不可以“利”言。在此辨正的基础上,把“义利之辨”上升到“人禽之辨”,进而由羞耻感彰显人的神圣性,而人作为一种神圣存在者,其人性必然是善的。孟子性善论就这样出场了。

张教授发言


张教授结合海德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对“道德”的理解,提出孟子通过对真正道德的追问,破除了对道德的三种误解,进而将“义利之辨”上升到“人禽之辨”,最后彰显为人所固有的羞耻感,从而证明唯有道德才能保证人作为神性王国中一员的荣耀。这样就逼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是一种神圣的存在。随着这个结论之得出,孟子就为我们悄悄地敲开了人性的神圣之门。

张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人作为神圣的存在者而不是肉体的物质性的存在者,他应该具有怎样的本性呢?一个神圣的存在者,其本性是恶的,这可能吗?张教授引用康德“人虽然够不神圣了,但在他的人格中的人性对他来说却必须是神圣的。”“实践理性的声音甚至使最大胆的恶徒也感到战栗,并迫使他躲避这法则的目光。”真正的道德就是守护与确证“人作为一种神圣存在者”。

讲座结束后,毛教授对张教授的讲座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总结。毛教授指出,一个好的哲学研究者必须具有三个品质,即概念的澄清力、逻辑的洞穿力、追问的感通力。哲学是对知识真理的思辨和对生命真理的追问。张教授很好的诠释了怎样做哲学研究,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要非常熟悉文本,要有西方哲学的训练,要有概念上的澄清力和逻辑上的洞穿力,也有追问生命真理的切己感通力。

在交流环节,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邓盛涛博士与我院两位同学就本次讲座中产生的问题向张教授进行请教,张教授分别予以了认真回应。邓博士指出康德认为人与神圣性是有绝对的界限的,但于孟子却反之,那么人是否可以达成神圣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戴睿请教老师,如果把道德最后归结为天,是否带有神秘色彩?哲学系本科生提出神圣性是因为人的智力还是道德的问题。张教授指出在道德层面,人可以达到神圣性。神圣性指的是道德。天在道德的行动中存在。神、天只能在人的道德观点中存在,离开了道德,天、上帝便没有了意义。对天的体验具有个人性,具有不可言说性,在道德范围内有效,在知识范畴无法论证,但不等于是神秘的。

与会者合影


最后,大家对张教授精彩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