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华侨大学“孔孟论坛”系列活动第52讲暨“鹭岛哲谭”第336期:《舜跖之分只是利善之间——〈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章〉解析》

发表于: 2024-09-26 点击:

2024920日晚,中山大学哲学系杨海文教授莅临我院,做了《舜跖之分只是利善之间——〈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章〉解析》的学术报告。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仕平教授特邀主持,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及校外30余名师生参与听讲与讨论。

会议伊始,杨海文教授在具体解析《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章》之前,率先指出了孟子研究的方法,杨教授认为对于孟子的研究方法包括孟子思想研究、孟学史研究、《孟子》单章研究这三种范式。杨教授对《孟子·鸡鸣而起章》的解读采取了单章研究的范式,孟子以舜、跖为正反主角,以“分”“间”为文眼,将“舜跖之分只是利善之间”作为儒家义利之辨的绝对律令。其单章解释史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仔细辨析了前人千古之舜、跖与当人一日之舜、跖的关联,二是深入探析了“一生聪明力量都为此一步所用”的哲理,三是真切剖析了杨时与《鸡鸣而起章》的“现在进行时”。全面剖析《孟子》中的这一小章,有助于我们继承并弘扬儒家义利之辨的大义。

在阐述前人千古之舜、跖与当人一日之舜、跖的关联时,杨教授通过对《孟子》不同版本的解读以及对历朝历代典籍的举例,归结出对于舜、跖的含义把握,指出孟学史对于孟子抑跖扬舜、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基调。杨教授从理欲、一念以及古今三个角度出发,指出舜、跖之分不独在于义利之辨,此乃立其根本;而且在于危微之几,此乃察其精微;更是在于人我之际,此乃明其使命。《孟子》该小章虽以舜、跖为正反主角,但实际上是以舜为主、以跖为客;表达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

杨教授通过阐述孟子对于“鸡鸣而起”与主敬、日日新的思想,劝诫后世一日之计在于晨,下主敬功夫的必要性,经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以致日新日新又日新。此外,还从“‘孳孳’与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方面解析了“孳孳”的含义,将“孳孳”解释为“念孜孜”,即为尚未落在行上,只是念念不忘、唯恐不及而存乎一心的状态。所以,对于舜之徒、跖之徒,“孳孳为”三字各自意味着“无限经营”。不仅如此,杨教授还从“间”的省察处、下手处着眼,指出“利与善之间”乃做人的第一步。结合唐文治的《孟子大义》卷13《尽心上·第二十五章》指出,从省察处看,相去不远,所争只在毫芒,“间”有疆界;十字路口,抉择就是时命,“间”有几候。从下手处看,令人可畏,不易判决,“间”有指点;判人禽,辨义利,砥砺前行,“间”有功夫。所以,我们一生的聪明力量,就是既要省察、又要下手,无一不为“利与善之间”这一步所用。最后,指出《孟子》13·25的单章解释是支持儒家义利之辨的这一绝对律令的,并且认为儒家义利之辨是一道有立场、有定义、有判准、有自信,且顺理成章,用心良苦的绝对律令。通过以上四方面的阐述,杨教授完成了对“一生聪明力量都为此一步所用”的解析。

杨教授认为,若要对《孟子》13·25单章解释史进行解读,杨时的重要性也是不可低估的。杨教授引用了《杨时集》以及朱熹注《孟子》的引文,认真理清了朱熹如何引用杨时之语,真切剖析了杨时与其门人廖刚的一段往事,为更好地理解《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章》以及儒家义利之辨做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与文献论证。  

在会议最后,杨海文教授提纲挈领地对此次会议内容做出总结,杨教授表示;“利益”二字,左手提刀,右手带血,堪比盗跖嘴脸;“仁义”一词,性上做人,事上检点,庶几虞舜情怀。利益与道义的两难永远是人之如何为人的“林中路”,儒家义利之辨的绝对律令永远是人之必须为人的“还乡路”,杨时与《鸡鸣而起章》的思想史叙事永远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现在进行时”。

与会人员发言:

杨海文教授讲话结束后,肖仕平教授对此次会议做出了总结,他提出安安心心做文献就是修身养性,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在研究学术的过程当中学会有顺序性地研究,以此来锻炼和深化我们的学问。同时,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应当将从做学问到做人到人的道德修养都贯穿于其中,实现我们对于学问的深刻把握。

在交流环节,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陈梓锐同学向杨海文教授请教“孳孳为善”与“孳孳为利”中“为”的发音问题,杨教授指出当我们在面对古代典籍时,要想把握古籍中的文字发音问题,就需要将该字带入到现代社会的语境当中来,通过在现代语境当中的实地运用来更好地体会该文字的本身含义,这样既可以达到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又可以提高我们对于文字在现代汉语运用中把握的准确性。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