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位置: 首 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我院花威教授应邀赴清华大学哲学系做学术报告

发表于: 2018-11-22 点击:

1119日,我院花威教授应邀赴清华大学哲学系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奥古斯丁与内省良心的起源”。该报告从属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欧陆实践哲学论坛系列讲座之一,由清华大学哲学系范大邯助理教授主持,黄裕生教授担任评议,田薇教授、唐文明教授和二十余名同学参加。

在该报告中,花威教授试图从瑞典神学家施腾达尔(Krister Stendahl)的著名论文“使徒保罗与西方的内省良心”出发,肯定其中核心论断:使徒保罗提出因信称义学说旨在解决外邦人问题,从属于教会论而非救赎论,他本人有着“刚强的良心”;奥古斯丁却用之来解决个体救赎问题,并发明了“受折磨的良心”,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路德。在此基础上,该报告试图论证,(1)在奥古斯丁哲学中,内省良心议题起源于人类被造意志的堕落和分裂,心灵失去了意愿善和行善的能力,只能等待上帝的恩典先行开启了信仰皈依;良心不再是希腊思想中的用以判断行为善恶的道德认知,而更多成为心灵对自身知善行恶的道德批判,以至于成为“受折磨的良心”。(2)奥古斯丁把内省良心划分为皈依前和皈依后两个阶段,前者表现为《忏悔录》皈依叙事中的内在冲突,反衬着保罗在皈依前的“刚强的良心”,而后者表现为预定论下个体救赎的不确定性,促生了路德在做修士期间的内在惶恐。可以看到,奥古斯丁哲学的确实际肇始了内省良心议题,对中世纪的哲学发展和政治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评议中,黄裕生教授肯定了该报告主题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认为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在自然理性之下,人类是否仍然有良心,即良心是否具有普遍性;而如果人类堕落之后就必然作恶,那么是否应该和如何承担道德责任。田薇教授也提出,如何看待路德的唯信称义与天主教所认可的善工问题,如何理解称义和成圣的关系;保罗对“众人都犯了罪”、“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的宣认如何能够与其“刚强的良心”相协调。花威教授对这些评议进行了回应,同时回答了多位同学的提问。整个学术报告顺利结束。

 

 

花威供稿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