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学术讲座

林安梧教授主讲鹭岛哲谭第225期、国际孔孟论坛第22讲

发表于: 2019-06-14 点击:


 

2019年6月13日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F1-401,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举办了题为《从君子儒学到公民儒学——从王阳明“一体之仁”谈起》的讲座。本场讲座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安梧主讲,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杨虎老师主持。

首先,林安梧阐述了本次讲座主题的缘起,亦即公民儒学的思考过程。其求学时期所经历的现代性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以及广阔的生活世界的氛围,孕育出这个题目的可能性。从理论层面,可以表达为人伦与人权、自觉与自由、民本与民主的分别,所以公民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有人伦的人权、有秩序的自由、有民本的民主的思考,由此对于公民儒学的思考可谓贯通古今中外。

其次,林安梧阐述了儒学的三波变迁。认为,中国历史经历了三种状态,即周代重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格局,秦汉至民国以前的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格局,以及民国至今民主宪政的多元而一统的格局。儒学的三次变迁与之相应,孔子儒学完成第一波变革,使得“君子”概念从社会阶层的意义转向道德修养的内涵,同时“家天下”的宗法小康之治成功转化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第二波变革在汉代确立,由春秋大一统的王道理想转变为帝皇专制的帝国大统一。在此背景下,孔子强调的圣王——圣者为王,变成王圣——王者为圣,孝亲为上的人格性道德修养变成忠君为上的宰制性政治连接。而这一变化,林先生认为导致儒学理想的某种丢失。第三波儒学变革在当今时代即公民儒学的变革,林先生认为此次变革重心应在“社会正义”。道德的形上学应该转为道德的人间学,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应该重视“公民”这一概念。

接下来,林安梧阐述了阳明“一体之仁”带来的震撼以及何以此学问落实于人间却产生千百种苦难。林先生做出判断,严重的问题不是出自儒学本身,而是出自两千年帝皇专制。此中问题,林先生名之为“道的错置”:两千年来,儒学陷在帝皇专制父权高压的严重困结之中,于是将权力与道德、专制与良知搅和在一起。君父圣三者严重的错置,君与圣错置,有了权力便拥有道德;君与父错置,“以义合”的关系变成不可剥离。唯有解开倒置,才能有所创造,有所生长。解开此一症结,儒学不仅仅停留在心性修养,亦可以重视社会公益。从方法论来说,“内圣——外王”的思考方式,应该转变为“外王——内圣”(由外王而内圣的调适)的思考方式。由此进而关涉到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转变。

林安梧分享报告之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向林老师提出问题,对公民儒学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