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学术讲座

波恩大学教授洪堡学者Michael N. Forster来我院开设系列讲座

发表于: 2019-04-12 点击:

201938日至331日,德国波恩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迈克尔·弗斯特先生受我院邀请来我校,弗斯特先生在我校期间以“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为主题开设了6次系列讲座,此次系列讲座主要面向我院18级哲学本科生,部分我院哲学系研究生以及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全程参与了课程。

311日上午的讲座主题为“赫尔德哲学概论”,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发展以及赫尔德的生平事迹。弗斯特先生详尽地介绍了赫尔德的哲学背景以及当时德国的学界的发展动向,讲述了赫尔德关于语言哲学、实践哲学的部分观点以及他所提出的不同于古典语文学的翻译理论。

312日上午的讲座主题为“赫尔德的语言哲学、诠释学和翻译理论”,本次讲座延续上次讲座的内容对赫尔德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介绍。弗斯特教授认为赫尔德在诠释学观点上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赫尔德认为一切思想都是“语言行为”,并且对这一观点可能产生的“聋哑人”、“初生儿”、“上帝”、“动物行为”以及“其他形式的语言行为”等矛盾进行了理论阐明。较为系统地向师生介绍了赫尔德的诠释学理论。

318日上午的讲座主题为“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与翻译理论”,本次讲座通过将施莱尔马赫哲学与赫尔德哲学进行对比来系统地介绍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理论。施莱尔马赫的哲学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普遍性的诠释学理论,但是不同于赫尔德诠释学观点,施莱尔马赫坚持心理主义在诠释学当中的重要地位,即以非理性主义的方法或浪漫主义的观点解决诠释学问题。

319日上午的讲座主题为“施莱格尔的诠释学”,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施莱格尔诠释学的理论来源以及同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的差异。施莱格尔早年深受费希特哲学影响,他从古典语文学中得出了主观精神可以超越一般文本继续发展的观点。但施莱格尔在学术后期,逐渐将其诠释学理论由一种“普遍艺术”转入宗教信仰层面,宣告了其与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彻底背离。

325日上午的讲座主题为“施莱格尔对现代语言学的奠基”,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施莱格尔诠释学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发展。弗斯特教授认为以尼采、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在哲学观点上延续了施莱格尔将诠释视为一种“普遍艺术”的技巧,以及他们在处理宗教问题时所采取的施莱格尔式的方法。施莱格尔确定了语言于其自身通过语法所具有的个体性,从而肯定了文本解读、经文解释的可操作性。

326日上午的讲座主题为“德国浪漫主义中的政治哲学”,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在德国浪漫主义阵营中所产生的不同政治哲学观点。弗斯特教授简要地介绍了德国浪漫主义在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影响下地产生,德国赖以生存的基督宗教信仰受到极大冲击,当时德国学界的学者试图通过古典语文学追溯到古希腊传统来获得精神上的寄托。这其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对于古希腊剧作的解读方式,一部分学者要求以“古希腊悲剧精神”来塑造德国神话,另一部分学者则试图重新解读基督教经文来获得新的信仰。

此次讲学通过以讲座和讨论结合的形式,全程采用英文教学、互动,弗斯特教授对于广大师生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充分且详尽的解答。弗斯特此次的讲座填补了我校甚至国内对于“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研究以及教学的空白,在师生互动、学术交流的方面超越了一般的预期。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