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山东大学黄启祥教授莅院讲学

发表于: 2018-06-08 点击:

523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黄启祥教授应邀参加我院鹭岛哲谭青年哲学工作坊第9,由王阳教授主持,花威教授评议,我院本硕士生参加。此次工作坊在厦门校区F1-401举行,其主题是斯宾诺莎的宗教观及其批评”。

在工作坊中,黄启祥教授梳理西方学界的研究历史,从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写作背景来考察其哲学表达的方法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批判宗教神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成为十七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的核心问题,哲学或科学开始争取从宗教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个时期的哲学要求自己的独立地位,要求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还没有发展到公开否定神学的地步。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就是这种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他对于哲学与神学关系的论述走在了该领域在该时期的最前沿。《神学政治论》是斯宾诺莎解释和批判圣经的一部著作,被认为是现代圣经解释学的开拓者。斯宾诺莎在书中公开否认圣经的真理性,声称哲学绝不从属于神学,主张哲学与神学分离,宗教服从政治,论证和捍卫哲学自由,在十七世纪发前人所未发之先声。这种让哲学摆脱神学束缚的革命性理论是十八世纪欧洲哲学中反宗教精神的先导。

在写作方法上,黄启祥教授认为,《神学政治论》使用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分,还使用了概念的多重含义与错误推导。对于后者,斯宾诺莎所使用的概念都具有三重含义,通常以其一般含义开始论述该主题,在其后论述中显示或暗示其哲学含义与神学含义。他有时会明确区分开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与神学含义,有时则有意不做出清晰区分,而以双关语的修辞方式,或以比较模糊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读者不能厘清每个概念的多重含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使得他们感到斯宾诺莎的表述晦涩难懂,歧义不清,甚至自相矛盾,因而常常误读乃至扭曲了他的思想。

525,黄启祥教授还应邀参加鹭岛哲谭149宗教文化分论坛8,在厦门校区F1-401主讲苏格拉底、《申辩》与敬虔难题”,花威教授担任主持

通过梳理柏拉图《申辩篇》的写作内容,黄启祥教授认为,苏格拉底的申辩存在着内在困境,即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是出于神意的安排,而当他不能说服陪审团时,这一申辩就无路可退,他的敬虔使他不能在被判有罪之后接受免死条件。苏格拉底通过德尔斐神谕和他心中的灵机来论证自己的哲学活动是神圣和敬虔的,他是应神的召唤而从事哲学,以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提供合法的辩护,但是这也意味着苏格拉底不能停止这种哲学活动,因为从他自身来讲,他若放弃哲学就等于放弃神赋予他的使命,辜负神的意愿,违背神的意志,也就是不敬神。如此一来,他通过申辩所要消除的第一个罪名即不虔敬反而又重新落到了他的身上。

在更深入考察苏格拉底申辩的困境之后,黄启祥教授认为,结合《申辩篇》和柏拉图的其他著作中的苏格拉底对话,我们可以推知苏格拉底所说的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智慧是定义知识或理念知识,即为诸种德性或事物下一个周密完善和不可反驳的定义。苏格拉底所说的这种知识是绝大多数雅典人所不具有的。大多数雅典人说自己有知识,其心中所想的是具体知识,而不是定义知识。苏格拉底是以绝对普遍的定义知识作为标准来衡量雅典人的相对具体的知识,从而认为他所诘问的那些雅典人没有真正的知识,导致了智慧自负。由此,苏格拉底以哲学的名义为自己的诘问活动辩护,但其实雅典的法庭并不是要判处哲学死刑或禁止哲学活动,而只是要禁止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活动, 他的哲学探讨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只能胜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甚至带有羞辱他人的性质。雅典人并非厌恶哲学本身,而只是反感苏格拉底从事哲学的具体方式。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