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鹭岛哲谭—青年哲学工作坊第四期

发表于: 2017-11-19 点击:

2017年10月20日,“鹭岛青年哲学工作坊”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做客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鹭岛青年哲学工作坊”是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我院各学科年轻老师发起的学术系列活动。本次讲座的流程是,讲者首先用四十分钟左右进行专题报告,再进行约十分钟的论文评议,然后进行一个小时的学术讨论,最后请讲者就其科研、写作经验进行交流。

李义天教授是伦理学领域的优秀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美德伦理学、政治哲学。其代表作品有《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美德、心灵与行动》《马克思与正义理论》等。

本场报告由常旭旻老师主持,并邀请了伦理学专业的陈庆超老师做评议人,哲社学院师生在F1-401教室讨论了李义天老师的报告《认真对待“塔克-伍德命题”》,讨论结束后李义天老师还为我们分享了他在学术生活中的一些经验。



在报告中,李义天老师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方法和发展现状引入讲座的主题,即
“塔克-伍德命题”,并对该命题的定义、核心内容以及思想发展轨迹进行介绍,指出“塔克-伍德命题”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罗伯特•塔克和艾伦•伍德提出的一种关于理解马克思正义概念的观点及其论证。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反对以“不正义”为名谴责或批判资本主义。接下来,李义天老师对“塔克-伍德命题”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解读。

一、 认真对待“塔克-伍德命题”的复杂性。

关于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反对以不正义为名谴责或批判资本主义这一观点。塔克明确指出,马克思从未使用抽象的正义概念去评判资本主义,更谈不上将其评价为“不正义的”。 马克思的关注点根本就不在“正义”问题上,他更关心的是人的自我存在与自我实现。塔克断言:“对马克思来说,论题不是正义,而是人在非人的力量奴役下的自我丧失,以及他通过对这种力量的总体克服而重新占有自身。”另外,塔克认为,马克思之所以不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是因为马克思担心工人阶级会因此把精力投放在“追求正义”的改良主义行动上。针对塔克的观点,伍德认为,尽管塔克正确地意识到,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也不主张以“不正义”为名来批判资本主义,但马克思为什么如此认为、背后的理由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塔克的看法是不准确的。同时,伍德认为,正义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法权概念作为一个法权概念,“正义”必定是在某个社会内部生成,而不是在这个社会外部自成一体地预先存在,并且,它的实质内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律关系,从而最终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当人们判定一种行为或制度是否正义,就是要看它是否合乎当前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不是要看它是否合乎某个绝对的规范标准。


二、认真对待“塔克-伍德命题”的坚固性

“塔克-伍德命题”所给出的相关判断,同人们通常的道德直觉及知识界此时的研究热情是相悖的,因而激起了大量的质疑。其中,这些质疑主要涉及交换正义、分配正义以及正义标准的适用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1)资本主义是否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针对这个问题,“塔克-伍德命题”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资本家所提供的东西(工资)与工人所提供的东西(劳动力)之间的交换,是完全的等价交换;而根据商品规律,等价性乃是关于交换行为的一条正义原则。其批评者认为,第一,工人不但应该得到与劳动力价值相等价的工资,而且应该得到与劳动产品的价值相等价的报酬;第二,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等价交换实际上很少发生,工资一般来说往往低于劳动力的价值。然而,在“塔克-伍德命题”的支持者看来,资本家既不需要用工资去交换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也不需要因为得到劳动产品(及其包含的剩余价值)而增加额外的工资。换言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本来就用于且仅用于交换劳动力,而无需与劳动之间建立任何价值交换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就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唯一发生的交换,就是“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的完全等价的交换。

2)资本家是否有权得到剩余价值(劳动产品)?针对这个问题,“塔克-伍德命题”的批评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允许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些劳动成果及其剩余价值违背了劳动所有权,是“不正义”的。然而,这种建立在劳动所有权上的批评意见更不足以构成对“塔克-伍德命题”的有效打击。因为,“劳动所有权”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不成立。因为,第一,它所赖以成立的所有制基础已经消失;第二,它所引出的后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承受的;第三,它用于论证所有权归属的理论地位已经被替代。概言之,劳动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已丧失适用性,因而,继续采用这项权利来衡量或评判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不合适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本谈不上“违背”这项权利。此时,任何基于劳动所有权的批评和质疑,都只是些不值一提或不堪一击的呼吁罢了。

3)是否可以用后资本主义的标准评价资本主义?针对这个问题,“塔克-伍德命题”的评者认为,正义概念的内涵虽然受到当前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法律关系的决定,但它们同时也受到当前社会的阶级格局及其利益立场决定。即便在同一社会,对正义的理解也不会限于单一的看法,而是会出现基于不同阶级的不同判断。我们可以在实践、革命和运思中发现或构思出与现有的正义概念保持张力的不同的正义概念。但在“塔克-伍德命题”的倡导者看来,采用一种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正义标准来评价资本主义,这种做法至少存在如下三个问题:①适用的合法性问题;②适用的选择性问题;③适用的有效性问题。同一社会中真的存在不同的正义概念,或者,在同一社会中真的有人使用其他社会的正义概念来衡量当前社会的行为和制度,但是,他们所要否定的并不是这些事实,而是这些事实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三、认真对待“塔克-伍德命题”的启发性

“塔克-伍德命题”长期争论启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正义概念结构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意义,重新思考正义概念结构中关于“正义概念”与“正义主张”的区分。“塔克-伍德命题”的真正症结,不在于它断言马克思主义拒斥正义概念,也不在于它把正义概念仅仅理解为描述性的,而在于,它在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论而提出的正义观念同这种正义观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具体展开的正义主张之间设定了一种未经反思的排他性关联。

在李义天老师精彩的报告之后,评议人陈庆超老师表达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陈庆超老师首先对李义天老师的论文写作与精彩报告表示十分钦佩。他认为李义天老师在论文的命题把握上很到位,报告内容清晰,思维严谨。李老师能够“塔克—伍德命题”进行清晰的界定,并且对该命题的内部差异及其具体展开过程的论证层次分明,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塔克—伍德命题”的批评者和支持者双方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思路。陈庆超老师认为,目前学界对“塔克—伍德命题”的相关争议纷纭而且正义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因此能够繁杂的资料中将双方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思路重新建构得如此的清晰是极为不容易的

李义天老师的讲座对于当前的马克思正义思想研究很有启发。国内已经有不少同类主题的研究成果,但是它们大部分都表现得有点急躁不安,都急于第一时间去反对与批判“塔克—伍德命题”关于资本主义不是不正义的观点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这个命题的真正内容和具体呈现是什么,因此提出的策略无法直面命题本身,可以说,这一“回避式”的策略只是外部对该命题进行简单的敲敲打打,无法击中该命题的真正要害。李老师采用严谨分析方法在辨明这个命题的产生过程及其内在形态差异是什么的基础上对该命题的辩护意见及其理由逐一进行梳理和回应。李老师的这一做法能够直指塔克—伍德命题”命题的本质,即能够进入到论题及其言说思路中,从内部摧毁这一坚韧性的论题陈庆超老师还认可李义天老师在文章最后部分的观点,认为就伦理学研究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新中国伦理学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也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智慧的指导,马克思关于道德问题的许多观点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依然熠熠生辉,李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要重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观点也是当前我国伦理研究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接着,陈庆超老师还针对“塔克—伍德命题”提出了两点看法1.在交换原则问题上,“塔克—伍德命题”及其支持者持一种狭隘的同意原则作为交换正义的判定标准,狭义的同意原则无视现实生活中选择所需要的可行能力这一事实因此,这一辩护意见是有瑕疵的。2.正义标准适用性问题“塔克—伍德命题”及其支持者是站在伦理相对主义的立场思考问题它容易消解道德的规范特征和道德的判断标准,这可能也是“塔克—伍德命题”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在关于正义的问题,老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科技哲学的王阳老师从科技哲学角度提出疑问:以科学史为例,科学史在何种意义上去做一个界定?如果以适用性作为分析原则,那么科学史中的标志性成果能否绕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依赖的原则和假设是什么?

伦理学专业学生罗婷婷提出,如果正义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正义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究竟是什么样的?

关于正义问题,李义天老师解释说,在他的论文里区分了两个东西,正义首先是个概念,是个语词。这个概念蕴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正义的主张,一个是正义的观念。正义的主张和观念可以通过问他反面的问题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解释出来。当我们在正义的主张层面上问正义是什么的时候,它对应的否定性的问题是正义的东西是什么?当我们在正义的观念上问正义是什么的时候,它对应的否定性问题是正义不是什么?所以,正义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内容,不是与先验的观念、普遍的准则相适应的内容,这就是在正义的观念上提问题。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正义是无可比较的。马克思那里只有一段一段的,相对“对”的东西,他就是要问你,我就是一段一段的,请问你站在哪一段?如果你是站在资产者这一段的话,一定会说资产阶级是正义的,而不是不正义的。如果你是站在无产阶级这一段的话,你一定会说资产阶级那里是具有巨大正义或道德缺憾。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必定要from some where。你站在A段的时候,你会觉得A段是最优秀的,而不存在什么一样好;你站在B段的时候,你会说B段是最好的,比A段更好。无论你承认A段或者B段,你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相对主义者。相对主义者一定是from no where,然后说出A段和B段无可比较并且不可能一样好,这才是相对主义者,这时,无需走到第二步和第三步,因此无须沦落到一个相对主义的这样一个问题上。塔克、伍德虽然看到正义是一段一段的,但是他只能在前面这一段看到正义的主张是什么。劳资交换是正义的而不是不正义的。但是如果你是坚定地马克思主义的话,你不光看到A段,还看到B段,那么去B段的话你会发现你前面那个正义主张是有问题的。

中国哲学专业学生周飞提出疑问,在劳动力交换中,我们可以承认资本家有关交换的正义性观点,这种交换正义是不是否定了劳动产品的潜在价值,忽略了价值的相对性,在此基础上,如果它是否定了这种价值的相对性,那么这种交换正义是不是就是不可实现的,交换正义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李义天老师的回应是:价值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使用而凝结在产品中的,不管你是否交换,这个价值都是存在的,“塔克-伍德命题”的意义不存在生产出的产品以及剩余价值交换以后到底有没有成为价值的这样一种货币化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刘荣军老师提出两点问题:

1.“塔克—伍德命题”的症结之处在哪里?

2.在“资本家是否有权得到剩余价值(劳动产品)”这一问题中,劳动产品与全部剩余价值、部分剩余价值,其蕴含的意义是不同的,那么这一问题的提法是否应作出修改?

李义天老师的回应是:

1.“塔克—伍德命题”的症结在于对正义的提问是两个层次,但它混淆了当马克思具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具有正义观念的时候即正义一定与生产方式相一致的,而不是与人性相一致的,不是与先验观念相一致的,它却仅仅局限于资本家条件下的正义的主张,而没有看到在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个观念下还会给社会主义的正义主张留下空间。

2. 这个问题是“资本家是否有权得到全部剩余价值”,全部剩余价值全部蕴含在劳动产品中,就“塔克—伍德命题”所正对的工资和劳动力劳资之间的交换,以及资本家对于这种全部剩余价值据为己有,是说得过去的。

宗教学专业的刘守政老师提问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中,既有资本主义的氛围又有社会主义的氛围。在这样的两种主张正义的氛围中,我们如何去做到结合,如何在实际中把这两种东西做为一个更好地处理?

李义天老师认为,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设想的逻辑来讲,如果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那我们既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我们一定会有一个以社会主义正义观为主体多种正义观并存的一个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格局,那么现存的社会主义正义观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它是建立在一个共同所有制或者是公有制的基础上,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那些代表着公有制或者是社会共同所有制的那些经济单位、经济实体到底在做什么。有些人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混为一谈,把私人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混在一起。国家也亏空了,人民政府也亏空了,所以从严治党,要不忘初心,共产党人是没有自己的利益,当官就不要想着赚钱,想要赚钱就不要当官。


精彩的讨论过后,常旭旻老师邀请李义天老师谈几点做学问和写文章的经验。李老师针对自己的求学之路谈了几点感想。首先要与师兄师姐多接触多了解,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一个取经的过程,是大有帮助的;第二个是做哲学,重要的是把话说清楚,把论证搞明白,把概念确定下来,把层次划分下来,保持概念的统一性。比如说,如果这篇文章我用了美德就不会用德行,用了伦理我就不会用道德,这是同一个概念,因为这两个东西还是有一点区分的,完全可以通篇用德性不用美德,但是你这篇文章一旦用美德的话,便要坚持下来。最后,做学问要比对手想的更丰富,才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证明你要证明的东西、观点。认真对待任何一个你赞同或不赞同的观念,批评者怎么说的,再说辩护者怎么说的?你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搞清楚问题,同时也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搞清楚问题,下一步你怎么完善你的立场反驳他的立场,这对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上就是鹭岛青年哲学工作坊的第四期内容,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到后续的分享与讨论当中!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滑金蕊、张亚丽整理)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F4区

电话:0592-6167008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旧版入口